南京市秦淮区人民政府-ag官方登录入口

ag官方登录入口-ag棋牌官方网站 > 秦淮区人民政府 > 秦淮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
索  引 号:    012982013/2009-00002 主题分类:    国民经济管理、国有资产监管
组配分类:    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体裁分类:    报告
发布机构:    秦淮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生成日期:    2009-01-09
生效日期:     废止日期:    
信息名称:    关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
文  号:     关  键 词:    关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
内容概览:    
在线链接地址:    
文件下载:  

关于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

关于2008年计划执行情况

 

 

2008年,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,全区上下按照“科学发展,加快发展”总体要求,解放思想,创新理念,振奋精神,真抓实干,经济社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。区十六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5大项34条奋斗目标,一级分解为255个子项,预计完成243项,占目标总数的95.3%

 

一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,综合实力不断提升

 

加快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,增强都市工业创新能力,努力增创经济发展新优势,在宏观经济形势严峻的大环境下,区域发展内生动力不断增强,全区经济保持了平稳向上增长态势。

 

主要指标持续稳步增长。预计完成地区生产总值77.34亿元,同比增长14.1%,其中三产增加值47.33亿元,同比增长21.2%,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1.2%,比去年底提高3.1个百分点;预计实现财政总收入15.67亿元,同比增长18.6%,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7.78亿元,同比增长18.8%;预计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7.1亿元,同比增长18.9%;预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亿元;预计实际利用外资8443万美元,完成年计划的156.4%,注册合同外资1.54亿美元,完成年计划的171.1%。主要经济指标均达到年度目标要求。

 

产业集群效应日益显现。大明路国际汽车街区产业层次提升,宜家家居、红星美凯龙实现开业,卡子门时尚家居购物中心区初步成形;建成新奇特汽配商城和汽车街商务中心,马自达、比亚迪等品牌专卖店实现开业,大明路沿线调整新增经营面积3万平方米,实现销售收入74.5亿元,同比增长20%。夫子庙—秦淮风光带通过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省级验收,景区软硬件水平全面得到提升,经营业态不断优化,夫子庙儒学文化中轴线全线建成贯通,在旅游市场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,全区旅游总收入突破62亿元,同比增长29%。晨光1865科技·创意产业园建设取得阶段性进展,出台动漫产业扶持政策,建成1.15万平方米商贸设施,完成厂房招商面积近5万平方米,引进苏威尔科技、原力动画等38家企业,基本建成沿河商业休闲街区,产业园东区完成拆迁。

 

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。积极开展产学研交流合作,促成企业与高校、科研院所开展技术合作项目21项,普天通信、奥特佳冷机、长澳医药3家企业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,全区实现专利申请194项,科技成果转化8项,完成高新技术产业产值24亿元,同比增长26%。继续实施名牌战略,组织金陵车业、金谷油脂等5家企业申报省市名牌产品,奥特佳冷机、音飞货架2家企业申报省市质量奖。深入推进节能减排,东亚漂染、城南热电等高耗能企业完成搬迁,宁嘉混凝土、白鹭宾馆等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。

 

二、着力构建载体平台,发展后劲不断增强

 

坚持以项目推动促进发展方式转变,精心培育产业园区,有序繁荣特色街区,强化资源整合利用,加大招商选资力度,区域载体空间不断拓展,发展活力加速释放。

 

重点项目推进情况良好。继续完善项目推进工作机制,全区54个重点项目总体完成情况良好,宜家家居及红星美凯龙建设、胡家花园片区综合开发等49个项目全面完成或基本完成年度目标,占项目总数的91%。全区新增载体面积48万平方米,重点项目累计完成年度投资约36亿元,占全区投资总量的72%,随着一批重点项目建成见效,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日益加大。

 

园区街区打造有序推进。加速整合区域工业遗存资源,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,长乐都市产业园、双龙街科技产业园6个产业园基本建成,全区14个重点产业园区共完成改造面积约23万平方米,使用面积达11.7万平方米。特色街区打造有序推进,资源利用、环境整治及美化亮化等工作同步展开,夫子庙老街完成改造并开街营业,仙鹤街民俗餐饮街、育仁路-育仁南路社区商业服务街等街区日渐繁荣,12条特色街区调整利用闲置资源共计5.7万平方米

 

招商选资取得新成效。充分利用市重洽会、金洽会和高端产业对接会等招商平台突出产业园区、中山南路g3g4等资源的宣传推介,有效推进了招商选资工作,成功引入了世界500强、全球著名零售企业特易购(tesco)公司,将投资2亿美元兴建总建筑面积13万平方米的特易购生活购物中心。都市产业园累计招商入驻企业145家,特色街区调整置换企业119家,引进了华泰保险、南证期货、东易日盛等区域性总部企业。白鹭洲公园水街全面完成 9700平方米载体招商,国旅联合、北京大宅门等品牌企业实现入驻。全区新引进企业1236家,其中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企业129家,新增注册资本16.19亿元。

 

三、着力完善城市功能,人居品质不断优化

 

保护延续秦淮历史风貌,加快推进危旧房改造,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,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,强化城市环境“三项整治”,区域环境持续优化。

 

历史遗存整合加速。明城墙风光带建设按期推进,中华门至中山南路城墙复建全面完成,雨花门连接通道开工建设。内秦淮河景观改造有序实施,基本完成甘露桥至西水关段拆迁和“桃渡临流”滨河步道环境改造工程,中国第一历史文化名河景观层次不断提升。景点资源开发步伐加快,完成古长干里旅游项目概念性规划设计,开启金陵大报恩寺塔地宫考古发掘,建成七桥瓮生态湿地公园,实施瞻园扩建工程,蒋百万故居修缮完成一期拆迁。

 

老城改造步伐加快。全力推进危旧房改造,启动了下码头、家居乐东侧等8个危旧房改造项目,累计完成拆迁5200户,面积约30万平方米。房地产开发稳步推进,皇册家园三期、夹岗经济适用房三期等项目主体施工,全区新开工商品房面积40.1万平方米,竣工30万平方米。交通路网不断完善,马道街西延工程建成通车,纬七路东进工程主体施工,大明西路西延工程正式立项。

 

城市管理成效明显。强力推进占道经营、小区环境及车辆停放“三项整治”,累计拆除违建4万平方米;完成18个小区和183幢房屋改造出新任务;对秦虹路、仙鹤街等61条道路实施了店牌店招及灯光亮化整治。实施排水管网升级改造,扇骨营、金陵路等重点路段管网改造基本竣工。双塘小学、秦淮第二实验小学创建成为省级绿色学校,阳光里社区、春天家园社区创建成为省级绿色社区,全区新增雅居乐北侧等城市绿地2.6万平方米,污染源普查工作顺利通过国家验收。

 

四、着力促进民生改善,社会和谐不断推进

 

贯彻落实“五有”要求,努力促进和扩大就业,完善社会保障和社会优抚,提高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水平,各项社会事业不断进步,小康社会成果得到巩固。

 

居民收入逐步提高。建立区政府与总工会联席会议制度,全区26家百人以上正常经营已建立工会的企业实行了工资集体协商制度,在职职工工资同比增长12%。强化就业技能培训,鼓励创业带动就业,组织214名高校毕业生参加青年就业见习实训,为有创业意愿的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567万元,全区开展各类职业培训3152人次,新增就业岗位1.57万人次,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210人次,实现再就业4531人次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以内。预计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0679元,同比增长13.8%

 

社会保障不断完善。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工作,在六城区率先完成事业单位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,实现居民医保参保3.07万人,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达标。构筑帮扶救助平台,在区行政服务大厅设立了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窗口,推进以慈善超市为形式的扶贫济困模式,提升以应对自然灾害为重点的快速救助功能,实行物价上涨与困难家庭临时生活补贴联动机制,全年共为低保人员发放保障金1426万元。强化为老服务工作,建立全市首家老年配餐中心,为1.43万名70周岁以上老人办理敬老卡,积极开展政府送时、免费安装安康通等服务,全区新建社区托老站16个,新增福利机构床位122张。保障拆迁及困难群体住房需求,夹岗经济适用房一期、二期完成2200户居民安置。

 

社会事业协调发展。推进教育优先发展战略,完成秦淮外校新校区改造搬迁,高考成绩取得新突破,本科上线人数313人,上线率同比提高12.6个百分点,二十七中荣获全市“高考综合奖”和“教育绩效单项奖”。深化社区医疗改革,推行基本医疗药品零差率销售、“五免五减半”等惠民举措,顺利通过了全省“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示范区”评估验收,夫子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成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。成功举办首届夫子庙古玩节、第三届中国·南京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博览会开幕式等活动,区文化馆通过国家一级馆复查。大力开展与奥运同行全民系列健身活动,在第十九届市运动会上获得35枚金牌。实施“和谐家园”工程,全区计划生育率达99%以上。

 

五、着力提高行政效能,公共服务不断完善

 

加大政府投入力度,深化行政体制改革,提高依法行政水平,强化民生基础设施建设,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有效提升。

 

行政效能不断提升。有序推进体制改革工作,风光、网点两家区属开发公司完成“三项制度”改革,双塘街道所属秦淮汽车修理厂等4家企业完成改制工作。改进机关效能考核办法,建立街道效能评估体系,完成重点档案数字化转换,办事效率与服务能力全面增强。积极推进网上审批,完成权力阳光运行信息系统2.0版本升级,优化行政服务中心办事流程,做好投资咨询和维权服务,重点项目审批绿色通道进一步畅通。

 

社区服务逐步深入。全面推进和谐社区建设,实施“四位一体”管理模式,推广建设社区公共服务站,积极创建和谐示范社区,全区47个社区办公服务用房面积全部达到300平方米以上。完善生活配套服务网点,完成了总面积1.2万平方米的7家农贸市场升级改造,其中彩霞街和武定农贸市场通过市级绿色市场检查验收,大明花园农贸市场创成国家级绿色市场,新发展5个放心早餐网点。开展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、示范店创建活动,促进了企业规范服务、诚信经营,秦虹社区创成省级商业示范社区。

 

稳定工作扎实有效。强化“法治秦淮、平安秦淮”建设,开展民主法治社区(村)创建工作,加强大防控体系、大调解机制和基层基础建设。全区成功调解、钝化民间纠纷1871件,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度超过93%。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,加大节日期间食品卫生安全整治,建立区内涉药企业信用档案,及时做好“三鹿奶粉”患儿免费医疗救治工作,全区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。

 

在取得成绩的同时,我们也必须看到计划执行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和困难:一是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,工业经济逐渐走弱,而现代服务业培育发展需要过程,近年来实施的重点项目效益尚未整体释放,产业园区经济仍处于孵化期,特色旅游文化产业优势还未完全显现,产业结构调整、经济增速的压力仍然很大。二是受宏观经济大环境影响,房地产开发普遍面临困境,皇册家园三期已放慢开发节奏,南门老街等一批项目尚未动工,双龙街立交东侧地块尚未明确开发主体,制约了我区老城改造与产业升级的加速推进。三是区域内仍有待改造危旧房104万平方米、居民2.14万户,随着改造力度的加大,拆迁安置任务日益繁重;同时全区共有3592户、7187名低保人员及大量低保边缘人员,财政刚性支出不断增加,社会保障压力日益加大。这些在发展过程中反映出来的问题,需要我们认真研究分析,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。

 


关于2009年计划安排草案

 

 

一、主要指标

 

1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%,其中三产增加值增长16%以上。

 

2、财政收入增长12%以上。

 

3、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5亿元,其中服务业投资47亿元。

 

4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%,力争增长18%以上。

 

5、实际利用外资6500万美元,注册合同外资7000万美元,地方外贸出口力争达1亿美元。

 

6、新引进企业900家,其中注册资本200万元以上企业95家,新增注册资本10亿元。

 

二、产业发展

 

7、加快商贸业转型升级,开工建设13万平方米特易购生活购物中心,力争实施永乐路南侧果品公司地块开发,改造扩建润泰市场1.3万平方米商贸设施,力争开工建设宜家家居、红星美凯龙等大型市场二期工程并培育其加快发展;全区新增销售额亿元以上市场2家,新增商贸设施面积10万平方米以上。

 

8、提升汽车服务业竞争力,建成瑞风汽车专卖店,扩建宝马、现代汽车专卖店维修厂,开业新奇特汽配商城;大明路沿线调整新增经营面积3万平方米,净增汽车相关配套企业、研发机构20家以上,创建全国百城万店无假货示范街。

 

9、打造旅游业一线品牌,开工建设南门老街及钞库街地块商贸休闲设施;贯通十华里水上游览线;完成《夫子庙—秦淮风光带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》立法工作;调整升级核心景区商贸营业面积1.5万平方米,引进百万以上税收企业23家,品牌规模企业10家以上;加强夫子庙秦淮风光带品牌推广,培育引进国内外知名旅游企业12家,全区景点收入同比增长25%以上。

 

10、稳步推进房地产开发,基本建成皇册家园三期、雅居乐花园二期、佳日雅苑和来凤街1号地块商品房,开工建设蓝天华门、集庆路1号和牛市等地块商品房,力争实现二机床厂等地块调整开发,全区新开工面积40万平方米,竣工面积30万平方米。

 

11、推进都市产业园区建设,加快晨光1865园区招商,开工建设1万平方米产业园东区;推动江苏无线电厂、南京电容器厂无线谷产业园建设,完成大明路科技产业园及双龙街科技产业园二期扩建;建成通济都市创意产业园南区及水建公司、水利仓库产业园,完成通达厂产业园东区建设,启动西区建设;建成日华光电、金谷油脂厂等产业园区,全区改造扩建产业园区面积5万平方米以上,培育12个税收超千万都市园区。

 

12、着力发展楼宇经济,基本建成金榜大厦、成教大厦等商务楼宇,开工建设2万平方米木材市场商务综合楼,完成秦淮河水利管理处专家楼建设,启动家居乐地块建设;重点培育省电信大厦等楼宇载体,大力引进发展总部经济、服务外包、法律服务、广告传媒等高端新型业态,全区新增商务楼宇面积8万平方米以上。

 

13、精心打造特色街区,加快培育中山南路商贸商务特色街区,调整置换夫子庙大石坝街茶文化街区、琵琶街休闲文化街区经营面积60%以上;实施12条特色商业街资源整合和环境整治出新,改造置换特色街区面积3万平方米以上,调整新办企业100家,个体工商户100户,税收同比增长14%以上。

 

 

三、创新开放

 

14、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,培育3个省、市名牌产品和2家省、市质量奖企业,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企业10家,实现专利申请180项,完成科技成果转化7项。

 

15、扶持壮大高科技产业,培育引进高新技术企业2家,全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20%以上;鼓励普天通信等企业加大技改投入,积极推动奥特佳等企业上市,建设风险投资创业园,设立风险投资基金,培育引进一批风险投资企业;区创业中心争创省级创业中心。

 

16、提高对外开放水平,新办总投资千万美元以上企业12家,力争引进12家国际知名跨国公司。

 

17、深化体制机制改革,按照市统一部署,做好新一轮政府机构改革工作;开展“十二五”规划前期调研,完成全国第二次经济普查工作任务;力争完成街道所属企业改制,推进房产开发、区拆迁办“三项制度”改革与市政、环卫所养护体制改革,维护改制企业职工合法权益。

 

18、强化行政效能建设,全力推进政务公开,严格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,深入推进权力阳光运行,全面推行网上审批;继续实施“5 x”公务员能力培训工程;提升行政服务中心管理运营水平;积极做好“无线城市”建设工程,在旅游景区、产业园区率先基本实现无线宽带接入。

 

四、民生改善

 

19、加快实现学有优教,建设雅居乐配套小学、夹岗路小学,实施钓鱼台小学扩建工程,创省优质幼儿园1家;实现政府助学体系全覆盖,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保持在90%以上,高考本科上线人数取得新突破;加强优秀骨干教师队伍建设,提高在职优秀教师待遇。

 

20、努力促进劳有多得,推进企业职工工资集体协商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%以上;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达18%以上。

 

21、重点保证弱有强扶,根据用人单位需求完成各类职业培训3000人次;重点扶持“4050等弱势群体就业,新增就业岗位1.35万人次,实现再就业3500人次,援助困难人员就业1100人次,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%左右。

 

22、积极推行病有良医,复建红花医院,建设夹岗、南珍社区卫生服务站,加快社区中医药特色卫生服务体系建设,创建1家省级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;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体制改革,建立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和队伍,法定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控制在185/10万以下,全区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达90%;继续实施“和谐家园”工程,80%以上的街道(社区)建成世代服务站(室),计划生育率99%以上。

 

23、切实推进老有颐养,完成社会保险扩面征缴任务,居民医保参保率85%以上;积极做好社会救助、优抚安置、老龄工作,新增福利机构床位120张,争创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。

 

24、全力加速住有宜居,实施佳营路经济适用房地块、后江沿地块拆迁,力争启动七桥储备地块、西街黄泥塘地块、门东c2地块拆迁,实施下码头、家居乐东侧等地块危旧房改造;开工建设夹岗经济适用房四期和翁家营经济适用房一期工程,全区经济适用房开工20万平方米,竣工15万平方米,夹岗经济适用房三期8万平方米实现入住。

 

25、着力保障食有放心,开展放心消费城市和食品安全示范镇(街)创建工作,完成双桥等农贸市场改造升级,新增市级绿色市场、商业示范社区各1个,继续推进“放心早餐”工程,发展室内店5个;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消费维权体系,完成市下达的价格调控和治乱减负任务。

 

五、城市发展

 

26、推进老城南地区(古长干里)改造及历史文化保护,建设内外秦淮河沟通工程,实施甘露桥至西水关景观改造工程,完成雨花门复建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,修复西水关南段城墙,实现区域内明城墙贯通,基本形成以明城墙、内外秦淮河为路径的环状闭合景观带。

 

27、强化景区景点建设,完成瞻园扩建、蒋百万故居修缮工程,实施胡家花园复建,开工建设金陵大报恩寺遗址公园,力争调整置换秦淮剧场,扩建江南贡院,启动周处读书台、光宅寺及芥子园复建。

 

28、完善城市路网布局,完成明匙路拓宽二期、宏光路拓宽二期、大明西路西延等工程;扩建长途汽车南站,力争实施二期拆迁;完成20条街巷道路整治出新任务;配合做好京沪高铁、纬七路东进、苜蓿园大街南下等工程拆迁建设工作。

 

29改善河道生态环境,完成东风河、红花河河道清淤及五一沟续建工程,扩建红花河泵站,改造开源小区、养虎仓等片区地下管网,根本解决淹水片区排水问题。

 

30完善市容长效管理机制,巩固“三项整治”成果,加强“城中村”管理及“五小行业”、农贸市场、居民小区、渣土管理、环卫保洁等专项整治;完成大明路汽车街景观改造,提升主次干道店招店牌、文化景观墙美化及灯光亮化档次;整治出新小区50万平方米,立面出新房屋120幢;城市管理考评成绩位居全市前列。

 

31、提升区域环境质量,新增蓝天华门等地块老城绿地面积1万平方米以上;争创省市绿色学校、绿色社区各1个,创建餐饮业污染控制示范街1条,推进企业iso14000环境管理标准体系认证;完成12家企业清洁生产审核,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下降4.5%以上;区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达80分以上。

 

六、社会进步

 

32提升文化软实力,推进夫子庙儒学文化和江南贡院科举文化两大中轴线打造,做精“夜泊秦淮”水上实景演出产品,争创1项以上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;举办建国60周年系列文艺活动及孔子诞辰2560年系列活动,办好夫子庙灯会等节庆活动,编辑出版《秦淮古诗词》、《秦淮小志丛书》等精品文集;创建省、市级社区体育健身俱乐部各1个,力争青少年射箭在全市比赛中夺取金牌;建成数字档案馆和政府公开信息查阅场所。

 

33、加强社区建设,新建扩建旭光里等社区办公服务用房,继续推进社区公共服务站建设,和谐社区创建比例力争达到80%;积极创建省级科普示范社区,新增市级社区科普教育基地2所;推进地震安全社区建设,建成1处应急避难场所。

 

34、突出平安创建和法治创建“双创”工作,推进法治秦淮“实事”工程;实施区公检法大楼建设,完成区看守所迁建;加强大防控、大调解机制和基层基础建设,确保拆违拆迁安全稳定,矛盾纠纷调处成功率达98%,刑释解教人员帮教率达98%以上,5年内重新犯罪率低于6%;继续做好“五五”普法工作,健全法律援助体系,力争创建5个模范司法所;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达到93%以上。

 

35、强化安全生产,确保全区无重大特种设备、火灾、交通等责任事故,企业职工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控制在1人以内,千人重伤率控制在0.17以内,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达标。

 

网站地图